離開鄭州之後,阿姊和我前往「開封」,開封就是我們小時候看「包青天」時,主題曲裡面唱的「開封有個包青天,鐵面無私辨忠奸…」的開封。
開封離鄭州其實很近,坐動車只要半個小時就能到。阿姊和我到達開封時,不知道該搭什麼公交車才能到達「錦江之星」,所以就在開封火車站前打了一部的。我們在台灣,搭計程車一般都是跳表的,而且童叟無欺。可是在中國大陸,並不是所有的地方,坐計程車都是跳表的。
那天我們坐上一部計程車,而且把行李放在計程車的後車廂裡後,告訴司機往「錦江之星」開。司機見到我們室外地人,便獅子大開口,開了一個高價,才願意載我們去。我一聽他開了這樣的價錢,心裡相當不高興,因為我很不喜歡被人當肥羊痛宰的感覺,而且我也不想跟他妥協,來助長這樣欺負外地人的壞風氣。
因此我立馬回說:「那我下車!」同時順手開了車門,去取放在後車廂的行李。當我下車到了後車廂時,司機還不願意開後車廂門,讓我把行李取出。還好阿姊機靈,我下車時,她沒跟我下車,還待在車上,並任由車子右邊後座車門開著,讓司機不能馬上把車開走,逼得他非得把後車廂打開不可。後車廂打開後,我迅速取出行李。看到阿姊下車後,我們趕快往人多的開封火車站方向走去。
一般我在中國自助旅行,都不喜歡坐計程車或是私人營運的交通車,因為上了這種車,等於是上了賊船,要是有糾紛處理不好的話,小心連命都會丟了!所以無論再慢、再累,為了安全,我都寧願選擇搭乘大眾營運的交通工具,比如說公交車、政府營運的汽車、火車等。
當然,如果非不得已必須要搭計程車時,切記要在上車前,先把價錢談妥再上車,並且在上車後,要記上車號或是駕駛人姓名,萬一有事時,才可以追究!阿姊和我在中國大陸搭乘計程車的經驗,只有一、兩次是令人滿意的,但大多數的經驗都是讓人搖頭的,比如說,我們曾經遇過被漫天喊價的、被中途放下車的、被繞遠路的、在車內抽煙的…等情形。
最後,我們在開封火車站前,搭了公交車,坐了大約四、五站後,終於順利到了「錦江之星」。當天下午時分,我們到了「開封博物館」去了解開封的歷史,之後,還去了到了近代才興建的「開封府」
開封市,簡稱「汴」,歷史上曾用的名稱有「大樑」、「東京」、「汴梁」、和「汴京」等。中國歷史上,曾有東周戰國時期的魏國、五代時期的後梁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、北宋、和金等七個王朝,建都於此,史稱「七朝古都」,特別是北宋時期,開封作為當時的首都,是歷史上最為繁華的年代。
春秋時期,開封境內先後有「儀邑」和「啟封」兩座古城:「儀邑城」是衛國的一座小城;「啟封城」,是鄭國的一座小城,鄭國國君鄭莊公為向中原擴展,命鄭邴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附近築城,名為「啟封」,取「啟拓封疆」之義。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,避諱名字中的「啟」字,以「開」代替「啟」,而改名為「開封」。
戰國時代,戰國七雄爭霸中原,地處關中的秦國不斷強大。為了躲避秦國的威脅,原建都於山西安邑的魏國,為了控制中原,於魏惠王九年(西元前361年)把都城遷至「儀邑」,並在儀邑的基礎上,建築「大梁城」。魏在大梁共歷六君一百四十年,後被秦所滅。開封在大梁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,出現了除田地和宅地外別無空地,且車馬人流往來不息的景象。
秦統一六國後,實行郡縣制,開封作為敗亡國的國都,被降為浚儀縣,屬三川郡。「浚儀」作為開封的名稱,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。開封縣也是在秦代時期,在開封境內設置的另外一個縣。當時一城兩治,時分時合。
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,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。大運河的中段就是聯通黃河與淮河的「汴河」,位於汴河要衝的開封,又是東都洛陽的重要門戶,佔盡天時地利的開封,於是迅速發展。
五代時期,除了後唐定都洛陽之外,後梁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先後定都開封,當時的開封,稱之為「東都」或「東京」,這一時期的開封,正式取代了洛陽,成為當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中心。後梁定都開封十七年,時間雖短,但開封的租賦較輕,人民得到休養生息。同時,後梁時期的國都開封,使中國的政治中心從西部轉向東部平原地區,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。
西元960年,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,在開封城北四十里的陳橋驛(今新鄉市封丘縣),發動「陳橋兵變」,建立了北宋,歷經九帝一百六十八年,是開封歷史上最為輝煌耀眼的時期。北宋時期的開封,經濟繁榮,富甲天下,人口超過百萬,城市風景旖旎,城郭氣勢恢弘,不僅是全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。
北宋畫家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、和優美的自然風光。北宋時期,開封設有全國最高學府「太學」,同時還設有律學、算學、醫學、武學、書學、畫學等專科學校,是當時北宋王朝的文化教育中心。北宋時期,中國的對外交通,已由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,轉向東南沿海的海路。火藥、印刷術等中國的發明由此傳向世界各地。
靖康二年(西元1127年)金國滅北宋後,開封改稱為「汴京」。貞元元年(西元1153年),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,改汴京為「南京開封府」,為金國陪都。西元1155年,汴京宋故宮發生大火,建築幾乎毀盡。
明朝初年,朱元璋為定都何地,猶豫不決,洪武元年(西元1368年)三月,徐達帶領北伐軍攻取山東和河南,此時許多人向朱元璋建議定都汴梁。四月朱元璋來到汴梁考察,並將汴梁改稱為「開封府」,考察結果,令朱元璋滿意,於是決定定都於此,並把應天也定為都城,實行「兩京制」。但在八月初時,明朝的北伐軍大破大都(今北京);八月下旬,有鑒於形勢改變,在權衡開封的利弊後,朱元璋最終決定,定都南京。明末,李自成的義軍,三次攻打開封,在第三次攻城中,為了水淹義軍,官兵趁黃河漲水,連夜開挖城北的朱家寨和馬家口,頓時開封變成一片汪洋,城裡水深數丈,整座開封城,淤於水下。
滿清統治中原後,於西元1662年,重修了開封城池,並將河南省治、開封府治均設置在開封。由於開封在明末遭遇的嚴重破壞,與歷代相比,清代開封的經濟黯然失色,但是開封畢竟是省會,仍具備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作用。西元1954年十月,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至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十字路口上的鄭州市。
開封府又稱「南衙」,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首府名,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境內。近代,開封府依照北宋李誡的《營造法式》被重建,府址位於包公湖東湖北岸。北宋時作為京城,開封府是京畿路下所管轄的唯一的州府。宋仁宗皇祐五年(西元1053年),在開封府設立京畿路。自北宋起,開封府就設有兩個附屬縣,一個是「開封縣」,另一個是「祥符縣」。
參考資料:
![]() |
鄭州到開封的動車車票 |
開封火車站 |
開封博物館 |
開封 包公湖 |
開封府 |
開封府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