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

42. 新疆 土魯番(二)

去土魯番那天,阿姊一早就跟我說:「阿妹子,我們今天要去跟鐵扇公主借雨傘喔?」我聽到阿姊這麼一說,又立馬哈哈大笑起來,然後回問阿姊說:「為什麼跟鐵扇公主借的是『雨傘』?而不是『鐵扇』?」阿姊聽了我的回話之後,也哈哈大笑起來,然後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說出「跟鐵扇公主借雨傘」這樣的句子?!

不過,阿姊把「土魯番」跟「鐵扇公主」聯想在一起是正確的,因為在土魯番,真的是有一個「火焰山」。

火焰山,位於吐魯番盆地的中北部,古書稱之為「赤石山」,維吾爾語稱「克孜勒塔格」,意思是「紅山」,因為山體由紅色砂岩構成,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,西止吐魯番桃兒溝。火焰山因明代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《西遊記》而名聞天下。根據西遊記原文,火焰山之所以年年噴火,是因為五百年前孫悟空踢翻八卦爐,八卦爐的火焰掉到地上,才形成火焰山。

鐵扇公主是《西遊記》中的虛構人物,在第五十九回「唐三藏路阻火焰山,孫行者一調芭蕉扇」開始出現,最初的名稱叫「鐵扇仙」。根據小說所言,樵子笑道:「這芭蕉洞雖有,卻無個鐵扇仙,只有個鐵扇公主,又名羅剎女。」鐵扇公主住在「芭蕉洞」內,持有一把「芭蕉扇」,能煽熄火燄山的火焰。

阿姊和我從烏魯木齊坐了兩個半小時的大巴,來到了土魯番,到了土魯番的時間,大約是正午十二點多左右。我們一下車後,馬上感到一陣乾熱的空氣迎面而來,相當灼熱。那天,據氣象報告,氣溫在3842左右,所以我一下車後,很想趕快找一家有冷氣的商場,心想就在那兒待著就好,可是又想,既然大老遠來了,不去看看城市樣貌,不就白來一趟了嗎?於是,我們從客運站前,搭了5路公交車,去了位於火焰山山腳下的「葡萄溝」。

葡萄溝是一個給遊客去的景區,阿姊和我並沒有買票進去,而是在景區附近,參觀了一位當地居民的家和他的葡萄園。由於接近中午時分,我們問這位維吾爾族的主人,有沒有提供餐點的服務,我們想在這裡用膳?這位維吾爾族的主人說,他們中午訂位已滿,已不再對外提供餐食,但是可以隨處看看、或是購買他們的葡萄。

土魯番日照充足,到處都可以看到家家戶戶種滿了葡萄!在土魯番,除了火焰山、葡萄溝之外,還有很著名的「交河故城」、「高昌故城」、還有與高昌王國有關的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」與「阿斯塔那古墓群」。

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十公里處,雅爾乃孜溝三十公尺高的懸崖平臺上,江心孤島呈柳葉狀。早在西元前二世紀以前,就已建城,當時有姑師(後稱「車師」)人居住在此;西元前108年至西元450年間的五百五十年間,是「車師前國」都城;根據《漢書西域傳》 記載:「車師前國,王治交河,河水分流繞城下,故號交河。」可見「交河城」是當時「車師前國」的王城,因為有兩條河水繞城,並在城南交匯,故名「交河」。交河城當時有「戶七百、口六千五十,勝兵八百六十五人。」;西漢元帝初元元年(西元前84年),在交河設「戊己二校尉」,駐交河城屯田;西元640年至西元九世紀初,歸屬唐朝交河縣。西元640658年,西域最高軍政機構「安西都護府」,一度設在這裡;九世紀中葉為高昌回鶻管轄;十四世紀末毀於戰火。

高昌故城,被稱為「亦都護城」,有「王城」的意思,是過去高昌王國的都城,在今天吐魯番市東約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鄉所在地附近,北距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勝金口約六、七公里,東距鄯善縣城約五十五公里,

高昌城奠基於西元前一世紀,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。根據《漢書》中,《北史·西域傳》記載:「昔漢武遣兵西討,師旅頓敝,其中尤困者因住焉。地勢高敞,人庶昌盛,因名『高昌』。」;漢、魏、晉歷代,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,管理屯田,故又被稱為「戊己校尉城」;西元327年,前涼張駿在此「置高昌郡,立田地縣」。

西元450年,北涼王族沮渠氏安周攻破交河城,滅車師前國後,吐魯番盆地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;西元460年,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,「以闞伯周,為高昌王。高昌之稱王,自此始也」,此後,張氏、馬氏、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,其中以氏高昌(西元499640年),統治時間最長,達一百四十餘年。

麴氏王朝成立後,佛教受歷代諸王護持,佛法隆盛。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」便是從麴氏高昌國時期,開始開鑿的。

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四十五公里火焰山下,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,鑿有洞窟八十三個,現存五十七個,其中畫有壁畫的洞窟有四十多個。「柏孜克裡克」在維吾爾語中,有「山腰」之意,窟群散佈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,分三層修建,始鑿中原南北朝後期,經歷了唐、五代、宋、元,長達七個世紀的漫長歲月。

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鑿於麴氏高昌國(西元499640年)期間,相當於中原的南北朝後期,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,柏孜克里克在唐朝西州時期,稱為「寧戎寺」,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,久負勝名;高昌回鶻國時期,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,歷代高昌王大多在此建有洞窟。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,且洞窟中的壁畫題材也比以前更豐富。

西元十三世紀末,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,且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,佛教漸衰,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也隨之衰落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異教衝突中遭到毀壞,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;西元19041913年間,柏孜克里克有90%的壁畫,遭俄、德、英、日等四個探險隊,切割下來,且運出國去,現分別收藏於俄國聖彼德堡艾米塔什博物館、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、英國大英博物館、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。

唐貞觀二年(西元628年),著名高僧玄奘,西遊途中,曾途經高昌。玄奘路經此地時,國王曲文泰率全城歡迎,並熱情款待,且曾請求玄奘永留其國。玄奘婉拒,只停留一個月。唐貞觀十三年(西元640年),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,在此置「西州」,下轄高昌、交河、柳中、蒲昌、天山五縣。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,當時有人口三萬七千。

八世紀末以後,吐蕃人曾一度佔據了高昌;西元840後,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後,西遷的部分餘眾攻下高昌,在此建立了「回鶻高昌國」。現存的高昌故城遺址,是高昌回鵑時期在唐朝高昌城的基礎上,建設而成的,城市佈局大致與唐長安城相仿,被成為遠在西域的唐代長安城。

唐的國力影響土魯番地區,直至世紀回鶻國支配之下為止;後來古帝國征服後,屬於「察合台汗國」;吐魯番的名字由代開始流行,意思是維吾爾族語「塌陷了的地方」。根據「西域番國志」的記載,永樂十二年(西元1414),永樂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出使火州。當時察合台汗國已分裂,在吐魯番盆地的政權,國號「火州」。察合台汗國分裂後,土魯番地區屬於「東察合台汗國」;代時,與「準噶爾汗國」爭奪此地,清朝最後得到勝利。

阿斯塔那古墓群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四十公里處,位於火焰山之南,高昌故城之北約兩公里的地方,是古代高昌城的公共墓地,墓葬最早從西晉泰始九年(西元273年),最晚到唐朝大曆七年(西元772年),時間跨度為五百多年,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。

阿斯塔那,是維吾爾語首府的意思,因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,離此不遠而得名。阿斯塔那古墓群整個墓群從高昌故城東北,一直延伸到故城西北,東西長約五公里,南北寬兩公里,墓葬以葬漢人為主,同時葬有車師、突厥、匈奴、高車、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,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,但各民族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。整個墓葬群共有古墓葬五百餘座,埋葬著既有達官貴族、威武將軍,也有平民百姓、下層兵士,到目前為止,尚未發現高昌國王的墓葬,被當今學者稱為高昌的歷史活檔案,也是吐魯番地區的地下博物館,目前有三處墓穴開放。

在烏魯木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裡面所展示的一具姓名為「張雄」的男姓乾屍,便是從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。張雄是鞠氏高昌王國的名將,時代約在中原的唐朝初期,他是和他的妻子與兒子張懷寂葬在一起的。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文書、墓誌、繪畫、泥俑、陶、木、金、石等器物、以及古錢幣和絲、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,著名的有共命鳥紋刺繡、伏羲女媧圖、與壁畫等。據說古墓中出土的唐代水餃,形狀與今無異,且裡面的餡,也完好如初。可惜的是,阿斯塔那古墓群在二十世紀初,曾遭英國、俄國、德國、日本等國盜劫,且運走大量文物。

在新疆,據說所有往烏魯木齊的大巴,都要接受臨檢。我們從土魯番要回烏魯木齊的路中,突然全車的人都被叫下車,然後所有乘客都要一一拿出身份證件,接受臨檢。阿姊和我因為是遊客,所以我們倆拿的是旅遊的證件,而不是中國的身份證,因此我們倆必須特別進入另外一個特別的辦公室。辦公室內受檢的人很多,輪到阿姊和我被詢問、且被登記身份證件號的時候,看到登記官後面,有一個維吾爾族的年輕媽媽和一個大約七、八歲的小男孩,蜷縮在牆角,我看了他們受驚害怕的眼神,感覺很不忍心,覺得不管他們有什麼事,至少也要給些水,或是給張椅子,讓他們坐著!我當時應該主動關心幾句,或是給他們一些水才是!

阿姊和我被問完話、且被登記後,快步跑回我們的大巴,深怕大巴因為我們的速度慢,而半路放我們鴿子。沒想到,維吾爾族的大巴司機就站在車門口前,引頸寄盼,他的眼神好像在擔心晚歸的家人一般。我看到先前乘坐的大巴,並認出了司機,抱歉地跟他說:「不好意思,我們回來晚了!」

阿姊和我趕緊跳上車後,其實整車的人都已經坐定,只剩我們兩個,那時才發覺,原來整車的人都在等我們!我想大巴司機一定是看著車上空出的兩個位子,遲遲還沒有乘客坐回,非常擔心之下,才會站在車門口,一直往外看。這位維吾爾族大巴司機的小動作,讓我覺得很感動、很貼心,心想,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善念、關懷、和愛,就會少一些衝突、抗爭、與恨了!

參考資料:
百度百科,高昌: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90664.htm
百度百科,阿斯塔那古墓群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91078.htm

土魯番旅遊圖
土魯番旅遊圖
土魯番 公交站牌
土魯番 葡萄溝附近
土魯番 葡萄溝附近
土魯番 葡萄溝附近
土魯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