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裕關市到蘭州之間的距離是776公里。我們前往蘭州的火車,應該是上午七點多發車的,可是火車延遲了一個多小時,所以我們便在嘉裕關市火車站一直等到上午八點多,才上了前往蘭州的火車。這趟火車大約坐了八個小時,我們到了蘭州的時候,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。
蘭州市,又稱「金城」,是甘肅省的省會,是中國重要鐵路的樞紐之一,有包蘭鐵路、蘭新鐵路、蘭青鐵路、隴海鐵路交匯於此。秦昭王時,屬於隴西郡;西漢元狩二年(西元前121年),漢武帝派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,在此設令居塞駐軍,通往河西四郡。
漢昭帝始元元年(西元前86年),置「金城縣」,取「金城湯池」之意,屬天水郡,成為絲綢之路主要的一站。蘭州城從設置「金城縣」開始,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
隋文帝開皇三年(西元583年),因城南有「皋蘭山」,改金城郡為「蘭州」,置蘭州總管府,蘭州自此得名;唐武德二年(西元619年),復置蘭州,之後,屢改金城郡。寶應元年(西元762年),蘭州被吐蕃所佔。大中二年(西元848年),張義潮收復隴右十一州,但不久之後,又被党項族佔據。
自漢至唐、宋時期,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,出現了絲綢西去、天馬東來的盛況,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。絲綢之路也在這裡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,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,使蘭州成為橫跨兩千公里,連接天水麥積山、永靖炳靈寺、夏河拉卜楞寺、張掖大佛寺、敦煌莫高窟等,成為著名景點絲綢之路大旅遊區的中心。
明代屬於陝西承宣布政使司;清依明制,蘭州隸屬臨洮府,蘭州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。康熙五年(西元1666年),陝甘分治,設甘肅行省,省會定於蘭州,蘭州自此成為甘肅的政治中心。
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,我們到蘭州,當然要先去參觀一下,位於蘭州的「甘肅省博物館」。來蘭州之前,我們在甘肅省,已經去過了敦煌、嘉裕關、和酒泉,所以我們對省博物館內,展出有關這些地方的資料,都已經很熟悉。因此,整個參觀完省博物館之後,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「銅奔馬」。當我看到這件「銅奔馬」文物時,我非常興奮,因為這件文物的照片,曾是我念中學時,擺在歷史課本上當封面的照片。每次我讀歷史的時候,都會先欣賞一下這匹渾圓壯碩的駿馬。
銅奔馬,又稱「馬踏飛燕」、「馬超龍雀」,於西元1969年,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,埋於東漢時期,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。雷台漢墓出土的銅馬上清楚地刻有「張君前夫人」和「張君後夫人」的銘文。《漢書》中「夫人」一詞解釋說:「列侯之妻稱夫人」。由此可以斷定這位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諸侯,且墓主人生前曾經四次被冊封為「將軍」,還兼任過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郡守,並多次享受「秩比兩千石以上」的國家俸祿。
銅奔馬完成於西元220年前後,高34.5公分,長45公分。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,造型生動,鑄造精美,比例準確,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。銅奔馬正昂首嘶鳴,舉足騰躍,一隻蹄踏在一隻飛翔的燕子身上。從力學上分析,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,令中外的許多考古學家和藝術家歎為觀止。
阿姊和我在蘭州期間,嚐了「蘭州拉麵」,也去了「蘭州大學」,這所大學跟阿姊任教的學校締結姊妹校,所以阿姊在蘭州期間,抽了空去參觀了一下。除此之外,我們還去了蘭州中山橋,特別去看了一下湍急的黃河。
蘭州中山橋是一座跨黃河的鐵橋,位於甘肅省蘭州市,清朝光緒初年,由陝甘總督左宗棠擬建,經由蘭州道彭英甲與德國泰來洋行的喀佑斯談判,合同上奏清廷獲得批准後簽訂。
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(西元1907年),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,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。建橋的工程司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,歷時三年建成,初名「蘭州黃河鐵橋」,西元1942年改稱「中山橋」。
抗日戰爭時,為了保護中山橋,將橋由原先的橘紅色橋樑,改漆為鐵灰色。西元1954年,在梯形橋架上,建置五架拱形鋼樑,用以增強橋的強度和負荷力。西元1989年,一艘重260噸的輪船,因失控撞到鐵橋,致使橋身受損,後經投資,修復鐵橋。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,蘭州中山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