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平遙古城回到太原後,阿姊和我就準備前往,位於太原北方的「大同」。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,而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,所以兩個城市間,除了鐵路,也已連接高速公路。阿姊和我沒選擇搭乘火車,而是選擇從太原坐大巴前往大同。這趟車坐的是豪華大巴,是那種一排只有三個位子的大型遊覽車,路程大約四個小時。
大巴從位於迎澤大道的「太原汽車站」出發,一直到大同的「新南汽車站」。大同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城市,整個城市的建置還沒完成,而且城市內到處都可以見到新的工程。我們預定的「錦江之星」就位於大同的新區,離城中心比較遠,但離新南汽車比較近。我在網路上查不到該如何從「新南汽車站」到「錦江之星」,於是我們步出了新南汽車站後,在新南汽車站前的公交車站旁,詢問了一位小姐,問她知不知道該坐幾號車?
可能因為這個區域比較新的關係,這位小姐回答我說她並不知道,要坐幾號公交車才可以到達。我聽到她的回答後,跟她說沒關係,我們打的去好了。我轉身後,還不死心地一一看著各個公交車站牌上的站名。看完站牌後,我回去跟阿姊說,找不到,放棄了,我們還是打的去好了。
阿姊告訴我說,當我還在查站牌時,剛剛被我問路的那位小姐,跑回來特別叮嚀阿姊說,如果我們要打的,千萬要在上車前,先把價錢議好,才可以上車;然後還叮嚀,從這兒打的到新區的「錦江之星」,車費不會超過人民幣十塊錢,所以如果司機喊價超過十塊錢,就不要搭了。
我們和這位小姐,素昧平生,卻深深體會到她的熱情和善良!最後,我們搭了一部不超過人民幣十塊錢的計程車,就往新區的「錦江之星」前去。
大同,古稱「平城」,隸屬雁門郡,位於山西省北部,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,素有「煤都」和「鳳凰城」之稱。著名的文物古蹟,包括雲崗石窟、華嚴寺、善化寺、恆山懸空寺、和九龍壁等。
大同這個區域,春秋時,是北方游牧民族「北狄」的居住地;戰國初為代國,後併入趙地。趙武靈王初,設「平城」,隸屬代郡;秦朝時,大同東、西分屬雁門郡和代郡,並在境內修築長城;西漢高祖七年(西元前200年),劉邦北擊匈奴,被困平城白登山(今大同東北);三國時,為「烏桓」、「鮮卑」等部族佔據;北魏初期(西元398年),拓跋珪建都於此,稱為「代京」、「平城」,到西元494年,北魏孝文帝再遷都洛陽,平城作為北魏的首都和北方政治、經濟和文化的中心,歷九十六年之久;五代後晉石敬瑭天福三年(西元938年), 作為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,割讓給遼。
大同這個區域,春秋時,是北方游牧民族「北狄」的居住地;戰國初為代國,後併入趙地。趙武靈王初,設「平城」,隸屬代郡;秦朝時,大同東、西分屬雁門郡和代郡,並在境內修築長城;西漢高祖七年(西元前200年),劉邦北擊匈奴,被困平城白登山(今大同東北);三國時,為「烏桓」、「鮮卑」等部族佔據;北魏初期(西元398年),拓跋珪建都於此,稱為「代京」、「平城」,到西元494年,北魏孝文帝再遷都洛陽,平城作為北魏的首都和北方政治、經濟和文化的中心,歷九十六年之久;五代後晉石敬瑭天福三年(西元938年), 作為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,割讓給遼。
遼、金在此設立「西京大同府」,是遼、金的陪都;元代時,改為「大同路」。至元十四年(西元1277年)義大利旅行家「馬可.波羅」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南洋,路經大同,稱大同是「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城市…。這裡的商業相當發達,各式各樣的物品都能製造,尤其是武器和其他軍需品,更為出名。」;明朝時,改路為府,管轄渾源、應、朔、蔚等四州七縣,大同為十三重鎮之一,有藩王封地,並駐重兵,最多時有十三多萬人,戰馬五萬多匹,當時有「大同士馬甲天下」之說。大同的九龍壁,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,朱桂的代王府照壁。
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,是兵家必爭之地,歷史上曾在這裡發生過上千次大小的戰事。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,與匈奴奮戰七天七夜的戰場;屬於山西朔州市界的金沙灘,是楊家將血戰的疆場。
在大同的期間,我們路過了一些景點,比如說,新建城的「仿古城牆」、「鼓樓」、「純陽宮」、「華嚴寺」、「善化寺」、和「九龍壁」等。進入這些景區都需要入門票,而且我們發覺這些景點的門票還真是不便宜,最後我們過門不入,只在外面拍照而已。儘管如此,還是介紹一下「華嚴寺」、「善化寺」、和「九龍壁」吧!
大同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,因屬佛教華嚴宗的寺廟而得名,分為上、下寺兩處。
上寺的主殿大雄寶殿,建於金天眷三年(西元1140年),它是中國現存的兩座最大的殿宇之一,另一座是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。大殿坐西面東,據說這與當初契丹族崇拜太陽「信鬼拜日」的特殊習俗有關。
下寺的薄伽教藏殿,建於遼重熙七年(西元1038年),殿內的藻井、壁藏、和三十一尊塑像是遼代的原物。薄伽教藏中存有聞名的「合掌露齒菩薩」,薄伽教藏的天宮閣樓雕工極細,精巧玲瓏而富於變化,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,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。
善化寺是山西省大同市城內的一所佛寺,因為靠近南城門,因而俗稱「南寺」,寺內有一座遼代木構和三座金代木構建築,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。善化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,敕名「開元寺」;後晉初改名「大普恩寺」;遼保大二年(西元1122年)遭兵火破壞,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;明正統十年(西元1445年)重修,敕名「善化寺」。
大同九龍壁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洪武二十九年間(西元1392~1396年),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照壁。洪武二十四年朱桂受封代王,隔年,朱桂赴大同就藩,並修建王府,並於洪武二十九年,代王府告竣,其間亦修建了九龍壁。一般認為九龍壁是代王府的照壁,但也有學者認為,九龍壁並不是照壁,而是一個將王府與周圍民房隔離開來的「裝飾性的臨街建築」。
大同九龍壁是中國現存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、最大的一座,比北京故宮和北海的九龍壁早三百餘年,大小約是北海九龍壁的兩倍。大同有「龍壁之城」的美稱,中國現有九座龍壁中,大同九龍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。
關於九龍壁的建造,大同當地有一個傳說:代王朱桂性情古怪、暴虐,時常在大同城裡橫行不法,市民稱其為「愣怔代王」;其妻為徐達之女,脾氣也不大好。朱桂有一次去北平(今北京)拜會哥哥燕王朱棣,看到燕王府里的九龍壁,甚為羨慕,於是回到大同,也要在自己的王府造一個九龍壁,而且要比燕王府的更大、更漂亮。
朱桂為此召來了懷仁縣吳家窯的琉璃匠吳氏父子三人,並限期他們一個月要完成照壁工程。吳氏父子從王府回家的路上,撿到了一隻瀕死的小蛇,便帶回家給它養傷。修建工期緊張,父子三人又沒有經驗,於是心情不暢。萬般無奈下,父子只好按著小蛇的樣子做了九條龍,但是燒制品質仍不理想。工期臨近,一日,小蛇到吳老夢中致謝,並表示要報答吳氏父子的恩情。
吳老頭夢醒後,兩個兒子跑來告訴他九條龍已經燒好了,且龍壁落成典禮當天,天降大雨,雷鳴閃電,一黑一黃兩條巨龍,騰空而下,據說是因為龍壁上的龍過於逼真,才引來了天上的真龍。雨過天晴後,人們發現龍壁後的金泊倉被雷電劈開了兩眼井,井水一苦一甜。
學者研究,九龍壁的修建目的是為了彰顯代王的尊貴地位。朱桂是皇子,有權使用龍,但根據禮制,該壁既是由藩王所建,壁上之龍爪只能有四趾,按禮制稱為「蟒」,而不是代表天子的五爪龍。
代王府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被毀,但龍壁幸運地保存至今;清代和民國時期,當地民眾有「洗龍祈雨」的習俗,據說在乾旱少雨時,洗龍壁上從右數第二條的黑龍,便會天降甘霖;1954年8月,由於築路需要,當地政府將龍壁拆卸,並在原址南二十八公尺處,把原件按原樣拼接,但遷建對龍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。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,大同市:
維基百科,大同華嚴寺:
維基百科,善化寺:
維基百科,大同九龍壁:
![]() |
山西省旅遊圖 |
山西 太原汽車站 |
山西 太原汽車站 |
山西大同 新建的仿古城牆 看到我的阿姊在城牆底下了嗎? |
山西大同 善化古寺 |
山西大同 善化古寺一隅 |
山西大同 善化古寺的照壁 |
山西大同 純陽宮 |
山西大同 據說九龍壁就在門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