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姊和我預計只能在西寧待上兩天,到達西寧的第一天不算在內的話,我們就只剩下一整天的時間,可以在西寧打轉。我們原本想去青海湖,但怕時間不充裕,只好改去近郊的「塔爾寺」。
塔爾寺,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,藏族稱為「安多」的文化地區, 是藏傳佛教「格魯派」六大寺院(另外五大寺院分別是甘丹寺、哲蚌寺、色拉寺 、扎什倫布寺、和拉卜楞寺)之一,也是格魯派創始人「宗喀巴」的誕生地。
塔爾寺的由來,要從藏傳佛教格魯派(黃教)創始人宗喀巴說起。相傳宗喀巴於藏曆1357年10月10日誕生在「宗喀」(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),因此人們尊稱他為「宗喀巴」。宗喀巴從小聰明過人,三歲時,進夏宗寺受近事戒;七歲時,入夏瓊寺受沙彌戒,在此隨高僧端智仁青學經九年;十六歲離開夏瓊寺,徒步赴衛藏學法,後來到後藏,朝拜各派名寺,遍訪高僧名師,並刻苦研習法學;二十九歲在雅隆地區南傑拉康寺受比丘戒;三十四歲時,對佛教密乘教典、灌頂諸法,均有很深的造詣,且到處講經說法,在佛教界、乃至社會上的地位不斷提高。他於西元1401年和西元1406年分別撰寫了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和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,奠定了他創立格魯派的理論思想基礎。他一生中的著作,多達一百七十多卷。
宗喀巴離家赴藏,學法多年,母親香薩阿切,思兒心切,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,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髮蒼蒼,希望他回來一晤。宗喀巴為佛教事業,決意不返,給母親和姊姊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,並在信中寫到:「若能在我出生地點,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,修建一座佛塔,就如同和我見面一樣。」藏曆土羊年(西元1379年),母親與眾信徒,按宗喀巴的意願,用石片砌成一座「蓮聚塔」,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。之後,於藏曆金猴年(西元1560年,也就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),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的佛殿,稱之為「彌勒殿」,距今也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由於先有「塔」,「爾」後才建「寺」,因此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,便將二者合稱為「塔爾寺」。
塔爾寺,藏語稱為「貢本噶丹賢巴林」,位於雪域東部宗曲(湟水)之濱的宗喀蓮花山中,是被佛教界譽為「第二佛陀、雪域高原智者莊嚴頂飾」的格魯派宗師至尊,宗喀巴大師的誕生聖地。寺內共有大金瓦寺、小金瓦寺、花寺、大經堂、九間殿、大拉浪、如意塔、太平塔、菩提塔、過門塔等,大小建築共一千多座院落,四千五百多間殿宇僧舍,規模宏大。
宮殿、佛堂、習經堂、寢宮、喇嘛居住的紮廈、以及庭院交相輝映,渾然一體,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聖地。寺廟的建築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,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簷歇山式與藏族簷下巧砌鞭麻牆、中鑲金剛時輪梵文咒和銅鏡、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,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、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。
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,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份子的高級學府之一,寺內設有顯宗、密宗、天文、醫學四大學院。
酥油花、壁畫、和堆繡聞名於世,號稱「塔爾寺三絕」。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,大多繪於布幔上,也有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樑上。顏料則採用石質礦物,不僅色彩鮮豔,而且經久不變。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,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,與漢畫有些不同,且內容和情節大多取材於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。
酥油花就是用酥油(手工製成的黃油),調合各色顏料而製成的油塑藝術品。相傳酥油花源於古西藏,當時唐朝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成親時,從長安帶去的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,在嚴寒的冬季,無鮮花獻佛時,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,就用酥油製成花,供奉於佛像前。從此相沿,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。西元1594年,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,經過該寺藝僧的苦心鑽研,使酥油花在題材和工藝上,有了新的發展,演變成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油塑藝術。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時,藝僧們會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,在寺內展出,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。
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之一,是用各種色彩的綢緞,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,如佛像,人物花卉,鳥獸等,並以羊毛或棉花之物充實其中,再繡在布幔上。由於中間突起,有明顯的立體效果。堆繡包括剪堆和刺繡兩種,內容題材大多來自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,是塔爾寺獨創的傳統藝術。塔爾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產品,是僧侶們藝術的傑作。
塔爾寺是藏區非常有名的寺廟,以一年一度的曬大佛或曬大唐卡的「展佛節」聞名。曬大佛,是在每年農曆四月和六月的兩次法會時舉行,以紀念釋迦牟尼誕生、成道、涅槃、以及彌勒的出世和宗喀巴的誕生、涅槃。塔爾寺有「獅子吼」,「釋迦牟尼」,「宗喀巴」,「金剛薩捶」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,每次只曬一種,且曬佛儀式隆重,蔚為壯觀。
曬大佛當日清晨,天未亮,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先抬著巨大的佛像,沿著寺旁的山路,往山頂的方向走去。到了山頂,當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,也就是佛像展開的最佳時辰,所以展佛,又稱曬佛。那時,喇嘛們便會將巨大的佛像(大唐卡),從山坡上一直鋪放到山腳下,這時巨大的佛像,就展現在成千上萬的信眾面前。
曬大佛的好處,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來說,是可以防黴和蟲咬,另一方面也是提供寺廟僧人和所有信眾,對佛祖朝拜供養的一個機會。曬大佛結束後,在塔爾寺內的廣場上,就會舉行跳神,那時喇嘛們會戴上各種的假面具,一邊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,一邊喇嘛還要誦經祈福。
沒去塔爾寺之前,就已經知道塔爾寺有「曬大佛」的習俗。阿姊和我是九月去塔爾寺的,沒能趕上熱鬧的節日,很可惜不能目睹曬佛的盛況空前。塔爾寺給我的感動,除了它是我目前看過最大的藏傳佛教建築群外,我還第一次見證到藏族人三步一小拜,五步一大拜的「五體投地」跪拜方式。他們一心向佛的虔誠,非常令人動容。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