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

26. 山東 青島

離開濟南後,阿姊和我前往下一站「青島」。青島位在山東省的東部,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沿海城市。還沒去青島之前,青島給我最深的印象,就是遠近馳名的「青島啤酒」。我原本就知道「啤酒」這種飲料,是西洋人的發明,這次我來到青島之後,才知道「青島啤酒」原來是德國人帶來的。

青島市,簡稱「青」,別稱「膠」,是山東省最大城市。青島本指城區前海,海灣內的一座小島,因島上綠樹成蔭,終年鬱鬱蔥蔥,因此得名「青島」。

青島也是一個曾經在歷史上留名的地方。比如說,戰國時期,即墨是齊國五都之一;琅琊是重要海港城邑;秦朝時,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,修建琅琊台,並派遣徐福從這裡東渡朝鮮日本;西漢時,曾為膠東王劉徹即漢武帝位後,曾多次巡幸琅琊,並先後派人入海求仙。

不過歷史上真正在青島開始建設的,應該是清朝末年來青島的德國人。現在的青島,還留有很多當時德國人的建設與建築。德國人來到青島,是根據「膠澳租借條約」來的,清朝的青島,叫做「膠澳」,但是清廷跟德國簽的這個不平等條約,真是讓所有的中國人、尤其是青島人,一點兒也不「驕傲」!

膠澳租借條約,又稱「德租膠澳專條」,是西元189836日,德國強迫清政府北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。德國透過這個條約,可以租借膠澳(即膠州灣)及其周邊地區長達99年之久,進而使山東省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。

膠澳租借條約的主要內容是:
一、膠州灣租與德國,租期為99年,租期內膠州灣完全由德國管轄;
二、膠州灣沿岸100里以內,劃為中立區,但德國軍隊有自由通行權;
三、允許德國在山東境內修築兩條鐵路,一條由膠州灣經濰縣、青州(今益都)、博山鄒平    等地,到達濟南;另一條由膠州灣經沂州(今臨沂)、萊蕪濟南
四、德商享有鐵路沿線兩側30里以內的開礦權;和
五、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,需用外國人員、資金、器材時,德商有優先承辦權。

根據膠澳租借條約,德國人在西元1899年在山東省修築了「膠濟鐵路」,也就是從青島到濟南的這一段鐵路,並於西元1904年全線通車。現在這條超過百年的「膠濟線」,已經進步到有高鐵行駛了,阿姊和我就是搭乘高鐵走在這條膠濟鐵路上,只不過我們是從濟南坐到青島的,這條高鐵車程,大約需要兩個半小時。

下了高鐵,我們入住了靠近「中山路」的「錦江之星」,中山路據說是當初德國人來青島時,比較聚集的一條道路,然後從中山路一直往南的方向走到底,就是著名的青島市市標「棧道」。青島棧橋,俗稱前海棧橋、南海棧橋大碼頭,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,青島灣北側,與小青島隔水相望,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,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誌。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(西元1892年),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建,且於隔年竣工。棧橋全長兩百公尺,寬十公尺,石基灰面,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,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。德國侵占青島後,棧橋成為貨運碼頭。

阿姊和我在青島只停留兩天,我們還去了位於浙江路的天主座堂。浙江路天主座堂,又稱「聖彌愛爾主教座堂」,是天主教青島教區的天主教主教座堂。主教座堂坐落於青島老城區浙江路的高坡上,始建於德國佔領時期,西元1934,德國人維昌祿任青島教區首任主教期間(西元19251941年),興建了這座主教座堂。

主教座堂採磚石雙塔建築,鐘樓高達五十五公尺,平面為拉丁十字形,正門朝南,立面屬於仿哥德式羅曼式的折衷。 聖彌愛爾天主座堂在相當的長的時間裡,曾經是青島最高的建築,但在文革時期曾遭到破壞,後來修復後,於西元1981復活節,恢復望彌撒、唱詩歌等宗教活動,並於西元1999年起,在非宗教活動時間,對外向遊客開放。

青島之後,阿姊和我預計要前往「大連」。我曾聽朋友說,從「煙台」或是「威海」有快速船可以直接去大連,船程最快的只要三個小時。我們原本想要從青島搭火車先去煙台或是威海,再從煙台或是威海坐快速船去大連,可惜當初在青島的時候,沒查到正確的船班,只好作罷,最後我們選擇從青島直接坐飛機去大連。
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,膠澳租借條約:
百度百科,青島棧橋: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97139.htm
維基百科,聖彌愛爾主教座堂

山東省地圖
濟南到青島的高鐵車票
濟南站
青島站
青島海灣
青島棧橋
青島海灣旁的松樹行道樹
青島一隅
青島一隅
青島一隅
 青島郵電博物館
青島一隅
青島一隅
青島一隅
 青島 聖彌愛爾主教座堂
青島街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