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姊和我在大同的時候,原來住在位於大同新區的「錦江之星」,因為這家錦江之星,離市區比較遠,所以後來我們又搬到離市區比較近的另外一家分店。離開大同的那一天,天公不作美,天空下著雨,而我那時正好大姑媽來訪,所以身心俱疲,出發那天一早,我們就打了的,從錦江之星坐計程車到長途客運站,準備去搭前往「呼和浩特」的車。
我們坐上了車之後,不知不覺,車子便在「大同火車站」前停靠,然後司機要我們全車的人下車,去改搭另外一部大巴。於是所有的人冒著雨,從車廂裡拉出了自己的行李,再把行李放在另外一部大巴上,然後再上另外一部車入座。這部原本停在「大同站」的大巴,原先就已經坐了許多人,阿姊和我被趕下車後,是最後上車的兩個人,上了車之後,沒得選,只得坐在大巴最後空著的兩個位子。
那時我在想,可能分別從長途客運站和大同站發的車,正好可以併成一部車,所以我們就這樣給併掉了。以節能減碳的角度來說,這樣併車的做法,我是贊成的,不過,若是以服務客人的角度來說,我覺得這樣的作法,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比如說,客運站在售票的時候,就應該先知會乘客,車子會先開到大同站,那麼,乘車當天,阿姊和我就會直接打的去大同站買票搭車,而不用先去客運站。
另外,如果車子第一站是客運站,第二站是大同站,那麼車子從客運站發車後,我們應該原車不動,讓大同站買票的人上車才對;而如果第一站是大同站,第二站是客運站的話,不過,這種情形應該不會有才對,因為大同站在客運站北方,而呼和浩特在大同站北方,大同站的車沒理由先往南走到客運站,再往北去呼和浩特,這樣走法不順路。但是無論如何,哪怕是這種情形的話,大同站發車的大巴,也應該到客運站來載我們,而不是把我們載去大同站換車,不是嗎?
在中國大陸坐車,常常司機叫你換車,你就得換,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,可能他們自己也覺得,這樣做很天經地義;然後司機要乘客換車之餘,也不說明源由、也不向乘客道歉,我覺得很不具人文。這種不是「以客為尊」,而是「以我為尊」的服務態度,不知道要到幾時才會改進?
這樣折騰了之後,我們又在大雨之中,一路從「大同」狂奔到「呼和浩特」。
呼和浩特,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,其中「呼和」,是青色的意思;「浩特」,是城市、城郭的意思,因此,呼和浩特在蒙古語裡的意思是「青色的城市」,因為呼和浩特的中心城區,北依大青山而得名。
春秋戰國之前,一些北方游牧民族,如匈奴、林胡、樓煩,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區,過著游牧的生活;戰國時代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「胡服騎射」,打敗林胡、樓煩這兩個游牧民族之後,在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後,中原的華夏民族,於是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,且「趙長城」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。
西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,建立三十六郡,呼和浩特附近的雲中郡,便是其中一郡;漢武帝時,雲中是防備匈奴的前哨和遠征匈奴的基地之一;唐朝和突厥作戰的戰場之一「白道」,就在附近;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,蒙古人退居塞外,建立北元政權,西元1402年,北元去國號後,北元分為東部韃靼和西部瓦剌。
15世紀末,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,實現「中興」。西元1572年,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,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「庫庫和屯」城,從此土默特部,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。阿勒坦汗和明朝訂立藩屬關係,被奉為「順義王」。明政府於萬曆年間,賜「庫庫和屯」漢名「歸化」,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、化一,服從明朝廷的統治。
清朝雍正十三年(西元1735年)至乾隆四年,又在歸化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,命名為「綏遠城」 ,之後,將「歸化」、「綏遠」兩城合併為「歸化縣」;西元1913年,中華民國將「歸化縣」改名為「歸綏縣」。西元1928年,綏遠省成立,以歸綏縣城區設立「歸綏市」,並成為省會;西元1954年,內蒙古、綏遠合併,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,由張家口市遷到這裡,並設「呼和浩特市」,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。
從大同到呼和浩特的車程,大約四個多小時,我們到達呼和浩特之後,大巴士停靠在火車站附近。我們下了車之後,攔了好久的計程車,才攔到一部車,願意載我們去預定的「錦江之星」。在呼和浩特期間,我們首先去參觀了「內蒙古博物院」。
內蒙古博物院的展品中,有不少是在中國其他博物館,難得一見的北方游牧民族文物,其中包括匈奴、鮮卑、契丹、蒙古、及其他民族的文物。博物館特別還有蒙古族,作為一個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展覽,比如馬鞍、服裝、弓箭、馬球、和蒙古包等。我原本以為北方的游牧民族,應該是非常豪氣粗獷的,沒想到看完博物院的文物後,我很驚訝,北方游牧民族的馬鞍和服裝,會是如此的精細與美麗。
阿姊和我在呼和浩特期間,還路過了「大召」。呼和浩特的宗教以藏傳佛教為盛,舊時召廟林立,有「召城」之稱。除佛教外,呼和浩特回族眾多,所以伊斯蘭教在固定群體中也有所信仰。阿姊和我也去了回民區,去參觀他們的伊斯蘭風情街、和清真寺。
大召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部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,屬於格魯派(黃教)。蒙語俗稱「伊克召」,意為「大寺廟」,其中「召」,是藏語「寺廟」之意;漢名原為「弘慈寺」,後改為「無量寺」;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,又稱「銀佛寺」。
大召初建於明代,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領俺答汗,於明朝萬曆七年(西元1579年,),在青海迎接西藏達賴三世索南嘉措,許諾將回到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),建一座寺廟。次年,寺廟建成,明萬曆皇帝賜名「弘慈寺」,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藏傳佛教寺院。
萬曆十四年(西元1586年),索南嘉措親臨大召,主持了銀佛「開光法會」,從此大召成為蒙古地區最著名的寺院之一;西元1640年,皇太極擴建大召,漢名改為「無量寺」。清朝順治九年(西元1652年),達賴五世路過呼和浩特,駐錫於大召。康熙帝在平定噶爾丹叛亂後曾路經大召,並下令整修大召後,鑄造了「皇帝萬歲」金牌,供奉在銀佛前。自此大召的活佛轉世系統停止,大召成了康熙帝的「帝寺」。
大召前原有玉泉井一口,相傳是康熙帝來到這裡,是他的馬找到的。寺山門位於南邊,上懸「九邊第一泉」匾額。今天呼和浩特「舊城」被稱為玉泉區,就是因為玉泉井而得名。
大召的宗教文物眾多,其中銀佛、龍雕、壁畫被稱為「大召三絕」。銀佛指寺內供奉的一座高2.5 公尺,重一噸半的純銀佛像。龍雕指大殿兩根柱子上的用紙漿、米漿、黃泥做的金色的盤龍雕塑。壁畫是用天然礦物原料繪製而成的,描述康熙帝在寺中的訪問。寺中的金佛、康熙帝賜予的八盞宮燈、以及孔雀開屏圖,被譽為「大召三寶」。
北方的文化是游牧文明,馬、牛、羊是生活的一部份,也是游牧文明的特產。中國兩個奶製品集團,伊利和蒙牛,生產總部都設在呼和浩特。我在中國的時候,無論到什麼地方,總會去找著蒙牛的酸奶,到現在我依然很想念這個食品。除了酸奶,我還在呼和浩特,給自己買了羊毛圍巾,阿姊則是買了一些內蒙古出產的牛肉乾,帶回去孝敬她的先生。
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首府,我們在市中心找了一家規模最大的「中國銀行」試著要去換匯。去中國銀行最主要的目的,是要試試是否可以兌換在天津無法兌換的旅行支票。那天,我拿出我的旅行支票,和一些現金給行員,行員也是對我的旅行支票,看了又看,瞧了又瞧,一下詢問她的長官,一下又問我許多問題,在中國銀行耗了很久之後,最後終於兌換了一些人民幣的現金。
我的天哪!為什麼單單換錢,就需要在銀行耗個一、兩個小時?為什麼同樣的旅行支票在呼和浩特的中國銀行可以兌換,在天津的中國銀行卻不行?這是什麼道理啊?!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,呼和浩特市:
維基百科,內蒙古博物館:
![]() |
內蒙古地圖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|
呼和浩特 大召無量寺 |
呼和浩特 大召無量寺 |
呼和浩特 大召無量寺 |
呼和浩特 清真大寺 |
呼和浩特 清真大寺 |